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(莫言十大经典语录人生感悟)

所属栏目:语录更新时间:2024-08-21 10:07:55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(莫言十大经典语录人生感悟)
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【一】

1 . 人生最遗憾的`,莫过于,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,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。

2 .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“厌离”的人生态度。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。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,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。人与其他动物不同,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,而人则走理智道路,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。其最特殊之点,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,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。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,即感觉得人生太苦,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,不能不有许多痛苦;而在另一方面,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,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,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。如是,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。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。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,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,回头想时,便欲厌离。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,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,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。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,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。最能发挥到家者,厥为印度人;印度人最奇怪,其整个生活,完全为宗教生活。他们最彻底,最完全;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。

3 . ——人不能活得太理想,也不能活得太现实。太现实,就没有希望;太理想,就没有前途。

4 . 民间故事里说:第一个人升了天堂,第二个人入了坟墓,第三个人下了地狱。

5 . 受益良多的一篇文章,与大家共享。本文出自梁漱溟先生与同学们每天例行的“朝会”上的一次谈话,时间是年前后某一天的黎明时分,天色微明而周围一片寂静。这篇谈话来自于先生个人的生活感受,以及先生自己切身的体会,有别于浮泛空谈,且言简意赅。

6 . 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,愈陈愈香。

7 . 有些人,在不经意间,就忘了;有些人,你想方设法,都忘不了。

8 . 第一种人生态度,可用“逐求”二字以表示之。

9 . 第,可以用“郑重”二字以表示之。郑重态度,又可分为两层来说:其一,为不反观自己时——向外用力;其二,为回头看自家时——向内用力。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,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。儿童对其生活,有天然之郑重,与天然之不忽略,故谓之天真。真者真切,天者天然,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。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,因我在此所用之“郑重”一词似太严重。其实并不严重。我之所谓“郑重”,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,求其自然合理耳。“郑重”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,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,无前无后,一心一意,绝不知道回头反看,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,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,但确有分别。此系言浅一层。

10 . 更深而言之,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,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。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,即为中国之儒家。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,主要意义即是教人“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”。此话虽平常,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;如后来儒家之“寡欲”“节欲”“窒欲”等说,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。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,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。引诱向前生活,为被动的逐求的,而非为自觉自主的;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,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`,不是尽力量去生活。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:如“正心诚意”“慎独”“仁义”“忠恕”等,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。再如普通所谓“仁至义尽”“心情俱到”等,亦皆此意。
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【二】

1 . 谁把谁真的当真,谁为谁心疼。

2 . 佛学家说:放手即是得到。第一个人放开了绳子,得到了升华;第三个人抓住了绳子,却最终堕落。

3 . 厌离之情殊为深刻,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;否则便会落于逐求,落于假的尽力。故非心里极干净,无纤毫贪求之念,不能尽力生活。而真的尽力生活,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。

4 . 你走的那天,我决定不掉泪,迎着风撑着眼帘用力不眨眼。

5 . 寞覆我华裳,谁的华裳覆我肩膀。

6 . 先说第一种人,就是当今世上那些争强好胜﹑拼命赚钱的人。这种人很多,他们都以为有了钱有了势,就幸福了,就满足了。不要以为大家都这样,这样就对就好。他们大错特错了。上帝创造了人类,也最了解人类。耶稣说,这种拼命赚世界的人,就赔上了自己的生命。为什么﹖

7 . 过了好久,其中一个人果断地伸出脚,把另一个人踹了下去。

8 . 其实,上帝是人类灵魂的家。认识上帝的人,心灵永远不会孤单,至死也会安详快乐,满怀希望,因为他知道自己往哪里去。人若不听上帝的话,就不知道自己从那里来,也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,从生到死没有盼望。这样的人,即使赚到了全世界,却赔上了自己的生命,到头来有什么益处呢﹖他还能拿什么还回生命呢﹖

9 . 不是不死心,是死不了心。

10 . 我怀旧,因为我看不到你和未来。
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【三】

1 . 不幸的人才要更坚强。

2 . 实际上,人一直是靠上帝养活的。人的肉身靠上帝创造的空气﹑阳光﹑水﹑土﹑植物和动物来养活,人的灵魂靠上帝的圣灵来养活。这圣灵使处女玛利亚怀孕生了耶稣,好叫一切信从耶稣的人,就有从天上降下来的灵粮可以吃,有灵水可以喝,灵魂就可以像肉体一样得饱足了。所以耶稣说﹕“我来了,是要让人得生命,并且得的更丰盛”(《圣经》约翰福音章节)。

3 . 想你的时候有些幸福,幸福得有些难过。

4 . 三个人面面相觑。过了片刻,其中一个松开了手,他掉了下去,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两个好朋友。

5 . 月光下,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,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。

6 . 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,如: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,一面受趣味引诱,一面受问题刺激,颠倒迷离于苦乐中,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;此第一种人生态度(逐求,能够彻底做到家,发挥至最高点者,即为近代之西洋人。

7 . 上一次微笑着入睡是什么时候?

8 . 原来地久天长,只是误会一场。

9 .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,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。成功人士果敢坚忍,不屈不挠,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。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,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。成功后回望来路的人,才会明白另解这三重境界的话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

10 . 人生路漫有穷时,惟有苦难无尽处。面对苦难,不要浮躁,不要着急回首流连风景,“慢慢走,欣赏啊”。
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【四】

1 . 当时光碾过青春,我将以快乐注解悲伤。

2 . 我真的爱你,闭上眼,以为我能忘记,但流下的眼泪,却没有骗到自己。

3 . 谈人生的三种态度,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有着精辟的描述: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。‘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’,此第一境也;‘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’,此第二境也;‘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’,此第三境也”。

4 . 第三种人生态度,可以用:“郑重”二字以表示之。

5 . 自我并不等同于自私,因为“我”的存在,别人才有被帮助被爱护的可能。“我”越自珍,爱情中越被重视,工作中越有能力,生活中越游刃有余。

6 . 耶稣谈了三种人三种结果﹕

7 . 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。引诱向前生活,为被动的逐求的,而非为自觉自主的。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,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,不是尽力量去生活。

8 . 要离开,就请,永远别再回来。

9 . 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,不同的人却赋予了它不同的人生哲理。

10 . 人生,便是寻找生命的历程。便是一次旅行,山一程,水一程,走过的都是风景,尝过的酸甜苦辣都是幸福。人生路上,总少不了孤独与悲伤,且歌且行,遇到多少美丽却是错误的风景。远看云聚云散的洒脱,望一群飞鸟起舞的逍遥。在创造中欣赏人生,在欣赏中创造人生,书写人生一页页唯美流年,勾勒一幅幅诗情画卷。
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【五】

1 . 所以,兵荒马乱也要轻装简从。

2 . 更深而言之,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,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。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,即为中国之儒家。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,主要意义即是教人“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”。

3 . 所谓最难忘的,就是从来不曾想起,却永远也不会忘记。

4 . 即使世界遗忘了你,也总会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生命的伊始之日,道一声:生日快乐!

5 . 第三种人生态度,可以用“郑重”二字以表示之。郑重态度,又可分为两层来说:其一,为不反观自己时——向外用力;其二,为回头看自家时——向内用力。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,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。儿童对其生活,有天然之郑重,与天然之不忽略,故谓之天真。真者真切,天者天然,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。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,因我在此所用之“郑重”一词似太严重。其实并不严重。我之所谓“郑重”,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,求其自然合理耳。“郑重”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,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,无前无后,一心一意,绝不知道回头反看,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,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,但确有分别。此系言浅一层。

6 . 余华力作《活着》中的福贵,在遭受了接踵而至的命运给予的苦难,依然顽强的活着。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东西而活着。活着便是忍受,忍受生与死,幸福与痛苦,忍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。这就是活下去的希望,为活着而活着。“我思,故我在”便是笛卡尔的人生。体悟生命,思考人生,追求生命至真之境界。

7 . 葡萄枝的生命来自葡萄树的供养。人的哪一样需要,从肉体到灵魂,不是神供养的呢﹖枝子能结果子,只是因为它长在葡萄树上,人的一切体能﹑智慧和成就,难道不都是上帝赐予的吗﹖枝子如果骄傲自大,不信靠﹑不仰赖葡萄树,活一会儿绿一会儿就会死亡,人在上帝面前不也是这样吗﹖所以耶稣劝告世人﹕“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,必救了生命”。这是上帝爱我们,为了我们好,特意告诉我们的生命秘诀啊﹗

8 . 呆坐在眼睛里的空洞和茫然,凝结成氤氲的哀伤,在青春的天空渐渐延伸和漫散。

9 . 久远是迷途里酝酿的酒。愈陈愈香。

10 . 寻找生命的历程中,当应思索而行,思考人生,照亮生命前行的道路。这需要科学的人生态度。在寻找的途中思索:我从何而来,到何处去,为何而活,探究人生的真理与真相。懂得了人生的真谛,知道了活着的意义,便有了活下去的希望。
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【六】

1 . 不要仗着我对你的好向我使坏。

2 . 不要依赖别人,是你还有人可以依赖的时候才说的出来的。

3 . 当眼泪流下来,才知道,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。

4 . 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,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?

5 . 完美的人生,便是由实用的,科学的,美感的人生态度之完美和谐整体。人生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。在创造中欣赏人生,在欣赏中创造人生。

6 . 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,如“正心诚意”“慎独”“仁义”“忠”等,都是以自己自觉的`力量去生活。再如普通所谓“仁至义尽”“心情俱到”等,亦皆此意。

7 . 这种人以为,吃喝享受﹑寻欢作乐就是美好今生,实际上,他们吃的东西,都是吃了很快又饿的东西﹔他们喝的东西,都是喝了马上又渴的东西﹔他们每一种欢乐,过后都是空虚﹑无聊﹑疲乏﹑痛苦。他们很快会发现,自己总有一种心灵的飢渴,一种莫名的烦恼,一种深藏的无助,更有一种死亡的恐惧,这些症状,就像不治之症,任凭金银财宝﹑名利地位﹑吃喝享乐都不能消除。你说,这样的人赚了全世界,不是失落了自己吗﹖

8 . 一个灵魂有新生命的人,肉身也会得益处。美国《时代周刊》曾经调查过﹕凡是信耶稣﹑读圣经﹑常祷告的人,各种疾病的发病率,比其他人低许多倍,尤其是心血管疾病﹑精神性疾病。为什么﹖耶稣有一个很好的比喻,他说﹕我是葡萄树,你们是枝子,你们若与我连接,就有生命,若离了我,就没有生命,只能日见枯乾,放在火里烧了(《圣经》约翰福音章)。这不正是人与神的真实关系吗﹖

9 . 此三种人生态度,每种态度皆有浅深。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。逐求是世俗的路,郑重是道德的路,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。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,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,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,则郑重较难,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,但我觉得很不容易。

10 . 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,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,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。
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【七】

1 . 我在怀念,你不再怀念的。

2 . 在寻找生命的历程中,我们当应创造人生,谱写生命的乐章。我们便需要实用的人生态度。鲁迅曾说过:人,第一要生活,第二要生存,第三要发展。活着,第一件事就是要活下去,维持生活,就要利用环境。利用环境,我们便懂得什么对我们有用,什么对我们无用,这便产生了意义。意义产生于实用。

3 . 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,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。儿童对其生活,有天然之郑重,与天然之不忽略,故谓之天真。真者真切,天者天然,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。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,因我在此所用之“郑重”一词似太严重。其实并不严重。

4 . 此三种人生态度,每种态度皆有浅深。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。逐求是世俗的路,郑重是道德的路,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。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,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,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,则郑重较难,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,但我觉得很不容易。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,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,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,所谓出入儒释,都是经过厌离生活,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。即以我言,亦恰如此。在我十几岁时,极接近于实利主义,后转入于佛家,最后方归于儒家。厌离之情殊为深刻,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;否则便会落于逐求,落于假的尽力。故非心里极干净,无纤毫贪求之念,不能尽力生活。而真的尽力生活,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。

5 . 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,即感觉得人生太苦,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,不能不有许多痛苦;而在另一方面,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,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,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。

6 . 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,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,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,所谓出入儒释,都是经过厌离生活,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。即以我言,亦恰如此。在我十几岁时,极接近于实利主义,后转入于佛家,最后方归于儒家。

7 . 我总喜欢逆着时光,寻找我青春的足迹。

8 . 这个冬天没有给我惊喜……

9 . 在《谈美》一书中,朱光潜描写了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——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。假如你是一位木商,我是一位植物学家,另一位朋友是画家,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,却有着不同的结果。

10 . 要有多坚强,才敢念念不忘。
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【八】

1 .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,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,而人则走理智道路,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。其最特殊之点,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,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。

2 . 此三种人生态度,每种态度皆有浅深。浅的厌离不能与深韵逐求相比。逐求是世俗的路,郑重是道德的路,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。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,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;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,则郑重较难;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,但我觉得很不容易。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,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,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,所谓出入儒释,都是经过厌离生活,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。即以我言,亦恰如此。在我十几岁时,极接近于实利主义,后转入于佛家,最后方归于儒家。厌离之情殊为深刻,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;否则便会落于逐求,落于假的尽力。故非心里极干净,无纤毫贪求之念,不能尽力生活。而真的尽力生活,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。

3 . 在年生里,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。

4 . 幸福,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。

5 . 我在河之彼岸,守望曾经归来,归来无望。

6 . 不要轻易说爱,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!

7 . 按三分法,第一种人生态度,可用“逐求”二字以表示之。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,如: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,一面受趣味引诱,一面受问题刺激,颠倒迷离于苦乐中,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;此第一种人生态度(逐求),能够彻底做到家,发挥至最高点者,即为近代之西洋人。他们纯为向外用力,两眼直向前看,逐求于物质享受,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,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。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,使之成为一套理论——哲学。其可为代表者,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,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。

8 . 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。

9 . 回首,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。

10 . 喜欢一个人没有错,错就错在喜欢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。

莫言经典语录三种人生【九】

1 . 经不住似水流年,逃不过此间少年。

2 .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“厌离”的人生态度。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,第为人对于人的问题,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。人与其他动物不同,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,而人则走理智道路,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。其最特殊之点,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,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。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,即感觉得人生太苦,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,不能不有许多痛苦;而在另一方面,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,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,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。如是,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,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。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,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,回头想时,便欲厌离。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,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,只看彻底不彻底,到家不到家而已。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,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。最能发挥到家者,厥为印度人。印度人最奇怪,其整个生活,完全为宗教生活。他们最彻底,最完全;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。

3 . “人生态度”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,向深里讲,即入了哲学范围;向粗浅里说,也不难明白。依中国分法,将人生态度分为“出世”与“入世”两种,但我嫌其笼统,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。

4 . 陈子昂感叹浩瀚宇宙下生命之短促,世事之不测,壮志之难酬,便留下了千年孤独的呐喊: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”。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贝多芬的《命运交响曲》中,触摸人类难以摆脱的忧伤。

5 . 第二种人,就是只知道爱惜自己生命﹑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生命的人。比如许多人锻炼身体﹑加强营养﹑求医找药,延长自己的寿命。其实,人们往往忽略一个基本事实,就是人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。任何人也不能救自己的命。古往今来,除了上帝的儿子耶稣,没有一个人活着离开这个世界。人对自己的身体,不管下多大本钱,也只是稍微有一点儿补益,从根本上说是无能为力的。该死就死,说死就死,最后都要死。别说普通人,就是秦始皇﹑汉武帝﹑唐太宗,这些在世上几乎无所不能的“真龙天子”,对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。他们要什么有什么,就是没有永生的盼望,就是怕死,到处寻访仙丹妙药,想救自己的生命,结果要么半路得了重病,要么吃了仙丹就中毒死了,都丧掉了生命。

6 . 把每一个句子后面加一个完结的句号,记作虚无而迷惘的守候。

7 . 按三分法,第一种人生态度,可用“逐求”二字以表示之。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:如,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,一面受趣味引诱,一面受问题刺激,颠倒迷离于苦乐中,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;此第一种人生态度(逐求),能够彻底做到家,发挥至最高点者,即为近代之西洋人。他们纯为向外用力,两眼直向前看,逐求于物质享受,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,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。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,使之成为一套理论——哲学。其可为代表者,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,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。

8 . 因了命途中的你们,我才没有荒芜了青春。

9 . 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,我将用它记录永生。

10 . 如是,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,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。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,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,回头想时,便欲厌离。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,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,只看彻底不彻底,到家不到家而已。

莫言经典语录人生三大境界莫言十大经典语录人生感悟

相关文章

热门文章

© 2022 uuwtq.com,All Rights Reserved.